如果看過全面啟動、黑暗騎士或是星際效應,對這幾部電影都印象深刻的話,那麼我們就應該知道這些電影的幕後主導就是Christopher Nolan,一個場景求真實、敘事方式獨特的天才導演。
但如果要我在上述那幾齣電影以及Dunkirk中選出一部我最愛的,Dunkirk不會中選,因為相較於其他,Dunkirk像是Nolan嘗試新片型(戰爭片)的作品。當然電影所要敘述並傳達給觀眾的東西依舊很有深度,敘事的手法也很獨特,總共三條小人物的陸、海、空時間軸: “ a week ”、“ a day ”、“ an hour ”三者交錯最後匯整,你卻不會因此感到頭痛看不懂,這就是諾蘭厲害的地方。但是感情上的舖陳與堆疊,帶來的衝擊於我來說並不及星際效應,可能因為親情比起戰爭離我更為貼近,但這點並不代表Dunkirk不是部好作品。 相較於星際效應、黑暗騎士 、全面啟動這些可說是由虛構故事和想像力建立起來的電影, Dunkirk應是最難處理也最難吸引觀眾的,因為是史實、場景調性比較單一,再說如果戰爭片沒有 個主要貫穿故事全線的主角 (如鋼鐵英雄、搶救雷恩大兵),要引起現在生在和平現世的觀眾之共鳴更是難上加難。
有人說《Dunkirk》不是戰爭片,因為它沒有打打殺殺兩軍交戰、血流成河、肚破腸流...這或許是戰爭片的刻板印象。我認為 Dunkirk是屬戰爭片,是從Nolan獨有的電影攝影美學角度去呈現出這場人類史上極為 要的軍事行動,誰也不能否認敦克爾克大撤退是二戰裡重要的一環。我認為能夠體現這有趣一點的是,電影裡的每個角色雖然都有名字,但都極少在台詞中被提到,德軍甚至連半個影子都沒看到,只有敵機出現,但是此起彼落的槍彈以及轟炸都讓我們知道他們緊迫逼人的存在。Nolan用單純且美的畫面推動著故事前進;用鏡頭詮釋戰爭的悲傷與殘酷,以及絕望之中的人性光輝。
Dunkirk不同於一般印象中戰爭片的最大重點就是:「戰爭」即是主角。配樂從頭到尾也都述說著這點,令 人不安甚至不適的旋律幾乎貫穿整部電影,直到三條故事線的主角們都完成各自目的才漸趨緩和。因此如果認為戰爭片應是像前述那樣,那麼或許可以說是Nolan創作出一個新的戰爭片模式, 且是建立在他個人的風格之上。
整個電影過程中,Hans Zimmer令人倍感緊張不安的配樂時時環繞在耳邊,壯闊低沉的管弦樂搭配滴答作響的秒針,代表著時間的壓迫與戰事的緊張。如果Dunkirk少了Hans Zimmer,將會失色許多,音樂與音效在這部片裡佔了很重要的戲份,Zimmer 一手創造出讓我們有如身在戰場的親臨感(我當時飲料的吸管都被我緊張到給咬爛 )整個聽覺被拉入一個令人覺得惶恐不安的空間。刺耳的、狂亂而不定時的槍聲與炸彈轟然作響,我們不知道下個子彈射中的會是誰、甚至覺得它們不斷從耳旁呼嘯而過。
前述提到本故事分成陸海空三條敘事線,一條是在海灘上準備撤退的士兵們,一條是在空中盤旋戰鬥準備擊落敵方的英國空軍,最後一條是受到軍方徵召的民間船長。三條敘事線都體現出在戰爭中各個角色在不同環境裡所呈現出的心境 : 無法承受戰爭恐怖、不惜違反軍紀,一心返家的年輕士兵(恐懼與生存本能)、為了支援撤退,就算下場堪憂也要完成任務的盡責空軍軍官(責任與勇氣)、因為戰爭失去兒子卻依然想要救人為國家效力的老船長(愛與支持)。這三個敘事線上的主要角色串起了整部電影,他們各自代表的元素和情感交錯於電影中,碰撞出的火花徹底顯現出在戰爭之下,人性的黑暗面與光輝,並且回歸到諾蘭電影中最原始的核心:「回家」。(HOME)
電影的最高潮,是在充滿絕望氣息的前三分之二片段中,由Kenneth Branagh飾演的海軍軍官Bolton帶起。他舉起望遠鏡望向大海,嘴巴微張,眼神被望遠鏡遮住,但可以看出他非常驚訝。此時身邊由James D’Arcy飾演的陸軍指揮官按耐不住緊張地問他到底看到了什麼,Bolton拿下望遠鏡,配樂從刺耳的不協調 瞬間轉變爲動人壯闊的旋 。他說:“ You can practically see it from here...#Home.” (譯: 你幾乎可以從這裡看到它....是家。) 鏡頭轉到海上,原本如甕中之鼈受困於海岸線邊的英軍們,接獲從對岸祖國民間的主動支援,一艘艘的遊艇、漁船、小船在海面上乘風破浪,船上是不畏生死、為了營救同胞的平民們......觀眾終於在前段不斷層層疊起的打擊、絕望與不安的摧殘中,透過影像與音樂所創造出的氣氛,彷彿同時與英軍們感受到一線希望。
《Dunkirk》很“樸實”的直述這場撤退行動,電影或許跟史實還是會有些不同,但是 《Dunkirk》穩扎穩打地藉由小人物們的視角去宏觀了這場軍事行動,許多廣闊的空景雖美 卻也引人不勝唏噓。
《Dunkirk》藉由這些去呈現我們現在仍需注意、預測往後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之應變,甚至體認到 : 戰爭,是人類做過最愚蠢的事情,同時也是我們最大的教訓。戰爭由野心、慾望、權力、憤怒與恨等負面事物積累而起,為什麼當初希特勒能夠崛起,其實都與當時各國政府領袖的決策環環相扣,一個小小的謊 說大了,造成的影響不容小覷。
《Dunkirk》讓我想到《神力女超人》,同樣戰爭的背景,也都帶到人性間的複雜與矛盾,一者是藉由角色魅力引導,另 者則是從鏡頭與非線性敘述去表達。因為戰爭,不管是誰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但在戰爭中,人心曬盡醜惡,卻也點亮希望。
![](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9e9572_66b22be59dcf48ce92c97560e0c3ae60~mv2.jpg/v1/fill/w_970,h_350,al_c,q_80,enc_auto/9e9572_66b22be59dcf48ce92c97560e0c3ae60~mv2.jpg)
歷史補充:「敦克爾克大撤退」在當時二戰是最大規模的一次撤退行動,該行動名稱叫做「發電機行動」(operation evacuation),英軍花了為期九天才將34萬名士兵運送回英國本土。 (兩岸的距離相隔約70公里,行動結束後還是約有九萬八千多人留在Dunkirk) 邱吉爾當時下令預計要帶回四萬多人,據正史記載,當時德軍AB團正從四面八方聚攏 Dunkirk,準備將聯軍一網打擊,情勢極其緊張,但是英軍的軍艦只有三 十幾艘,數量遠遠不夠,加上德軍轟炸機在上空盤旋不停攻擊,甚至炸掉好幾艘軍艦,英軍當時只好先從 Dunkirk對岸的英國沿海城鎮緊急徵收民間船隻,民間響應極大,最後撤退完成後的結果令人感到意外與感動,邱吉爾事後也發表了相當著名的演說:「戰爭不是靠撤退就能打贏的,而我們會繼續奮戰。」
Commenti